Thursday, August 23, 2007

Tips to Shoot Fireworks

With 4th of July celebration comes to a near, we have gathered some useful tips for any digital photographers outhere who want to take some great photos of fireworks:

Riverfire Fireworks
River Festival Fireworks, Brisbane - Australia (ISO 100 at f/16 and 8 secs)

1. You must arrive early

This is the first important thing to do if you want to get the best spot in the venue. It is even better if you spend some times to scout the location and have a little talk to the event crews to determine where the fireworks will be launched. Once you’ve got all the information needed, try to position yourself wisely. Find a clear, unbostructed view that meets your compositional requirements based on the terrain. Also try to find a place where people won’t be able to wondering around in front of the camera or worse kicking your tripod in the mid-exposure


2. Always use tripod (& camera remote control/cable release)

To be able to capture the light trail as shown as the fireworks picture above requires long exposure times ( 4-10 secs). You will definately need a tripod to do that kind of shot. There’s no way you can hold your camera for at least 5 secs without making any movement. The camera remote control is used to ensure that you won’t have to physically touch the shutter release thus eliminating the possibility of camera shake.

3. Your Focus Setting

If you have a point and shoot digital camera, try to set your camera to landscape mode which typically designated by an icon that looks like a small mountain range. This will set you lens to infinity that will free you from any focussing issues.

If you have a DSLR camera, then it’s better if you set your camera to M (manual) mode and also manually set your lens to infinity.. or in my case, with the fireworks exploding over the bridge, i tried to focus my lens on the bridge.

4. Your Exposure Setting

There’s no exact rules for your exposure settings, where shorter exposures don’t always capture the full burst and longer exposures tend to produce washed-out results. The beauty of Digital camera is that you can always check your picture before deciding the next exposure setting to get a better picture. My first fireworks picture above was shot at ISO 100 at f/16 and 8 secs.

If you have a B (Bulb) shutter speed setting you can use it to control exactly how long your shutter is open. The trick is to open the shutter righ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burst and close it when it reaches its peak.

Using one of the suggested apertures listed below, you can use your preview to test and then compensate the aperture accordingly.

ISO 50
Aperture range: f/5.6 - 11

ISO 100
Aperture range: ƒ/8 to 16

ISO 200
Aperture range: ƒ/11 to 22

Most digital cameras have an ISO speed of 100. It’s highly recommended if you’re using this, which makes your correct aperture will be somewhere between ƒ/8 and ƒ/16. As I mentioned earlier, watch the first few explosions of the fireworks show in the camera’s preview. You don’t want the exposure to wash out the colors of the red, blue and green bursts. They should appear clearly, but they should show their actual color rather than wash out to a yellow/clear tone.

Riverfire Fireworks
River Festival Fireworks, Brisbane - Australia (ISO 100 at f/16 and 8 secs)

5. Always use the lowest ISO setting & Highest Quality Setting

Welcome to the digital world where long exposures, higher ISO settings, and even higher temperatures can introduce noise into your digital photographs. You can’t avoid long exposures when shooting fireworks, you can always choose a lower ISO setting.

By choosing a high Quality-setting you will reduce the amount of compression applied to your images. Less compression means fewer image artifacts and ultimately better image quality.

6. Bring extra batteries & memory cards

Digital cameras can drain batteries quickly. Have backup batteries in the event that your primary batteries give out during the show. Also don’t get so excited in the beginning that you fill your card before the grand finale. A good finale will produce peak light, color, and excitement. So make sure you have ample storage space available when the “big guns” go off. Also make sure that your batteries have enough power to photograph the finale. You aren’t likely to have time to change them when the final bursts are headed skyward.

That’s it ! Good luck and enjoy the show…

Saturday, August 18, 2007

Photographing Fireworks

Photographing Fireworks

1. Don't use a flash, which will only highlight the immediate area. If you can't disable the flash in your camera, cover it with tape.

2 Use a tripod if possible, or find some way to steady your camera. A bean-bag or sandbag works well.

3 Black & white film is not recommended. Use either colour slide or colour negative film, ISO 50 or ISO 100 for single-lens reflex cameras and ISO 400 for aim-and-shoot cameras.

4 Use 36-exposure rolls so you won't have to change film in the dark as often.

5 Set the focus to infinity (aim-and-shoot cameras have trouble with this - some will focus at infinity if you cover the focus sensor with a piece of tape).

6 Include something at the bottom of the frame, such as barge or beach or crowd, to establish scale and location.

7 Experiment with leaving the shutter open from five to 20 seconds. Set manual aperture control from f5.6 to f11, since higher f-stops may not admit enough light. Aim-and-shoot cameras generally don't offer this option.

Thursday, February 8, 2007

十大摄影谬误

摄影之奥秒,就是它包含了很多元素,您可把它看待成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用相机去创作,某程度上跟画家用油彩画笔 创作一样,但摄影却又很重视器材的摄影师必须了解相机和镜头的特点。 可是,正因为摄影那么的博大精深,涉及的元素又多,不少人都会对之产生很多误解和谬见,有不少初学摄影的朋友更不知不觉被误导了。因此,我们特地炮制了这 篇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一些常常被人误解的摄影问题。


误解一:镜头反差越高,解像度就越高
有些拍友,当使用某镜头拍摄时,会发觉所拍摄出来的影像有很高的反差(一般称为较「硬」),又或者看起来很鲜明,便冲口而 出说某某镜头解像一流。一旦看反差弱的照片时(即常称作为较柔时),便声声道镜头解像不良。这一种说法,似乎有点武断,其实解像度和反差是两样东西来的, 不应一概而论,当然又有些相关的地方。

甚么是解像度? 解像度(Resolution)其实是经过一些标准的测验得来的数据,是利用一张黑白的线条图表,在不同的光圈下用镜头拍摄,然而最标准的数据理应是由机 器读出,但某些杂志或试验所用胶片显像作人眼判断,这似乎会带有一些客观因素,如胶片的处理过程或人眼的限制等,但一般都可接受,因为至少可找出同一支镜 头在不同情况下(不同光圈或焦距)的解像表现,毋须与其它镜头比较便成。一般来说,越能在同一范围分析出越多线条的数目就越有解像力,即是较锐利的镜头。 甚么是反差? 反差(Contrast)虽不代表解像度,但也不无关系,但不能说反差高,解像便高。反差其实是指镜头将暗位层次表达的能力,一个影像必须有光和暗两个对 比,反差高是指光与暗之间明显分隔,而中间可能没有太多渐层(gradation);而反差低则指光与暗之间不够明显或不够鲜明,但有较多的层次,看起来 可能会使人觉得较呆板。 对于彩色或黑白的影像,反差的定义也是一样的。一般人误会反差高是好的,没错,反差高确是较鲜明和调子轻快,但是没有丰富的层次,刚才的高解像度便失去了 意义,令整体的仔细表现会有阻碍。惟反差确是很主观的东西,未必有一个标准,但具体上一支全面一点的镜头会较受欢迎,何况现今的胶片也有很好的反差及层 次,也有不同的选择,如专为拍人像而设的,又有专为还原准确色彩而设的胶片,拍友们也毋须太过盲目追求。


误解二:加1B天光镜好过UV滤镜
每当买新镜头时,都会考虑买一块保护镜头的滤镜,一般1B SKYLIGHT和UV两种,前者比后者昂贵,有人说UV只是一块玻璃,而1B拍人像会靓些又或者拍摄的色彩会准确些,所以会偏选1B,但这种说法似乎并 不太合适。 1B skylight滤镜正式来说是一块有颜色的颜色滤镜,是其中一块标准化的矫色滤镜,可隔除360nm或以下的光波(属于较蓝色的光线至UV),并同时可 轻度吸收约550nm的光波(即绿色光线),总括是用作减轻于山区或海边拍摄时的偏蓝现象和树叶的绿色反光,在绿油油草地上拍摄人像就可能用得着。可是, 在直接的阳光下拍摄,这块1B滤镜是全废武功,换句话说,也仅是一块玻璃。

UV滤镜则是用来隔除肉眼看不见的紫外光,因此在色彩上(一般彩色胶片乳膜上根本无法对UV显现色彩)是全无影响,但据厂 方的建议,它的最大作用是将拍摄无限远的模糊情况改善,但老实说,天气才是最终决定因素,要是空气中尘粒多或湿度高,加多少块UV也是徒然的。 既然是这样,甚么滤镜都不加又是否最好呢?对的,光学上是绝对是好的,因为加上了一块玻璃,可能会弄巧反拙,但这又未必可以由肉眼察觉得到,再仔细衡量之 下,买一片玻璃保护前组镜片,似乎比起一丁点儿的光学损失来得重要。但是1B还是UV,那就悉随尊便。但花钱买一块有多层涂膜的UV已很足够了,既可保护 镜头,又可减少光学的损失,较为值得。


误解三:专业胶片靓过业余胶片
有一些拍友常有一错觉,以为专业胶片的影像质素一定比业余胶片好,但往往发觉事实又不是那么明显,就归究所用的相机、镜 头、测光表等等不够好,甚至是自己,这看来有点可怜。专业胶片确有比业余胶片优胜的地方,但不代表业余胶片一定是差些,其实我们只想道出专业胶片是专为专 业摄影师而设,要用得它们出色,办法很简单,学学怎样去当一个专业摄影师便行了,所需要的不一定是专业器材,反而是技巧,尤其是处理胶片的技巧。各位不妨 去尝试买些专业幻灯片来试用,您会发觉陈列的地方都会有一个雪柜,再留心胶片上的说明,除了使用限期外,还有一个建议储存温度,一般约为十二、三度。专业 胶片靓在够新鲜,若能在保存时依足所建议的环境,胶片会得到预期的效果,但随意处理胶片,一时又到甲店,一时又到乙店冲晒,敢保证每次没有不同的色彩表现 才怪哩。当然,还有很多处理胶片的方法,例如曝光因素、倒易率等,或可参考说明书的指示。 业余胶片就不同了,除了expire date外,也没有其它的指示了,而一般都有较长较稳定的储存期,而且宽容度高,对一般用家来说似乎较为可靠。


误解四:闪光拍摄一定要用X同步快门
有不少中外摄影书籍也曾提及过X同步快门这东西,甚至有最快闪光同步快门这一名词。但有不少初学摄影的朋友误解以为闪灯拍 摄时要硬性使用某一档快门。 其实,所谓闪光同步快门或最快闪光同步快门是泛指可作闪光拍摄的快门,最快的意思是在那快门速度以上的快门不能作闪光同步,否则会拍不到全格胶片清晰的影 像,这问题是存在于镜后快门的相机上,而每部相机都有独立的设计,故最高同步快门都不是全部一样的。 使用闪光灯时,只要在最高同步快门下任何一档,均可拍摄到有闪灯效果的照片,只是快门越慢,现场光之曝光时间较长而己。举例在室内拍摄,若以最高同步快门 闪光拍摄,背景未必可有足够曝光,这使主体前景雪白光亮,而后景则昏暗漆黑;若以慢快门(甚至便摄机中所谓Slow Sync或夜景人像模式等)同步闪光拍摄,便能获得较具现场气氛的照片。 除此之外,利用较慢快门时,甚至可选择前或后帘的同步闪光,你可调较快门一开启便闪光,又可以在快门关闭前闪光,均可创造特别的拍摄效果。


误解五:微距镜只能作近摄?
微距镜是专为拍摄极近距而设的,但有人说它于正常拍摄时会有质素的下降或迷信只能用在翻拍或微距拍摄用途上。其实,根据一 些光学测试,无论是以1:1或1:2和1:50比例拍摄时,微距镜头的解像在大部份光圈下都有极优异的表现;而1:49或1:50时的测试,解像度比其它 同等焦距的非微距镜头高很多。 然而微距镜头最大的问题是对焦设计是专为近距而设的,故此在数十厘米至无限远的距离可能只须转动对焦环不足45,在精确度上可能大打折扣,但现今的AF 镜头已非常准确了,或可弥补这种问题。故此,以微距镜头拍摄正常距离的景物,甚至人像是绝无问题的,f/2.5或f/2.8光圈或许不能尽用,因为常会有 四角失光的情况,这是难免的,但收一级光圈已能解决,相反,拍摄微距时,细的光圈容易造成绕射现象,因而f/8到f/11都会较为适合。 但一些微距镜用家会知道,微距镜解像非常高,照片看下去好象有点「硬蹦蹦」,但各人有各自的喜好,选择众多,随阁下所好吧!


误解六:入射式测光表比反射式准
这种说法不够全面,客观来说,其实两者都一样准确,但对只用单一种测光方式的人来说,相信某一种较为可靠是无可厚非的,因 为两种均有各自的操作方式及量度方法。但以反射式测光表来说,就稍比入射式麻烦,因为往往要考虑18%灰度的限制,而入射式可直接量度投在主体上的光度, 直接获得光圈值。 可是,我们相机上内置的均是反射式测光表,好处是胜在够方便,因为不用每每走在主体面前测度,而且多是TTL(Throagh the lens),镜头的失光、滤镜等曝光因素也直接包括在内,减低错误发生,比入射式容易及可靠。但主体及背景的色彩(如黑或白)都会造成测度错误,惟一方法 是作曝光补偿,只要多练习,要获得正确曝光并不是那么艰难。 而入射式本身已有比反射式优胜的地方,但使用上是较为麻烦,若不介意多带一个测光表,这也没有问题,但千万要紧记将镜头前的滤镜等因素计算在内。还有,如 NikonF5已设有3D RGB的反射式测光表,这意味着反射式测光还有可跳出柜框的地方,只要解决18%灰度的限制,根本不用怀疑其准确性。


误解七:密封防潮最可靠
每逢到了雨季,拍友心情就最忧愁,因为心爱的器材随时受潮报销,有些人就疯狂购买各类防潮用品,诸如吸湿器,抽湿机等。一 旦下雨,就宁愿把相机镜头藏起,变成湿度过敏狂,这样子,整个夏天可能连一筒胶片也拍不完,可说是非常可悲。 老实说,香港这里的气候,要待RH低过60%的日子可谓少之又少,何况是在雨季。然而关上所有器材亦未必能完全防潮,很多人都会有经验,放在密封盒里的 「陈年」镜头也会不知何解生了霉菌。其实要防止镜头发霉,防的不是湿应是菌。要制止镜头发霉,首要是了解为何会发霉,潮湿和黑暗皆是霉菌的至爱,然而菌在 空气中四散,根本防不胜防,若在密封的防潮箱里,一样有霉菌,若加了防潮珠(一般都会用silica gel),便能有一定的抽湿作用(但不是永久的,一当饱和便效力全失),市面有些可将水份吸进盒内的防潮器,虽然吸水效果好明显,但笔者建议大家要小心, 应勤一点检查是否已满或破漏,更要避免放在过度高温的地方,因为水份一样有可能被蒸腾出来。所以,很多人宁愿有空拿镜头出来把玩或者使用,见一见光已可大 大减少发霉的机会。而一般放在冷气开放的房间,只要空气流通,加上湿度低,镜头发霉的机会已非常低了。 若真的要把器材藏起一段颇长的时间,最好是在湿度低的环境下,放进适量的防潮物料,以密封的箱盛载,记紧要把镜头清洁干净,以免细菌滋长。据说有些电子防 潮器也有一定的作用,但价钱却非常昂贵。


误解八:要经常抹拭镜片
市面有很多专为清洁镜头的器具甚至抹镜药水,究竟镜头应否经常需要抹拭的呢?一般拍友自然是疼爱自己的器材,看见镜上沾了 一粒尘已惊惶不已,急着买东西来清洁镜头。 有一些人会用有扫的气泵把尘粒扫走或吹走,甚至用抹镜纸及药水擦拭,但这是不太好的,除非镜面上所沾的污渍如手指模较难清洁,否则不要贸然用东西擦拭镜头 表面,因为此举可能会弄花镜面,也可能令部份涂膜脱落,但现今的涂膜已相当稳固,然而此举始终太危险了。 建议为镜头加装一块UV或IB skylight滤镜作保护,就算弄污了也可随意抹,甚至换一块新的,怎也比弄花镜头的镜片化算得多。 若真的需要,购买镜头纸或镜头清洁剂时要小心,避免使用有酒精成分的清洁剂,因为这等会令镜头有所损伤,用时不要将清洁剂滴在镜面上,若流进镜头内或镜片 的边缘,亦会弄坏镜头。 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尽量避免弄污两端的镜面,若沾了尘应用气泵轻力吹走,若是沾了手指模或油渍可用高密度布料或已打磨的皮革抹拭。若是内部生了霉菌或有水 气凝结(如出入冷气场所)时,最好交回原厂保养中心代为处理。


误解九:50mm焦距等于人眼
人们常说50mm焦距是标准镜,又称与人眼的视觉效果相近,常说用50mm拍的影像就最真最写实。但若细心从观景器望出 去,与肉眼相比,可能所见到的影像大小又不是如此,会发现50mm镜头下的影像会比大脑所接收的更广阔。若论视角(Angle of View),50mm镜头只有46o,然而人眼可有接近120o,但为何人眼看到的又总不够50mm镜头广阔呢?问题其实是出现在影像的平面大小上和镜片 与人眼内的晶体之分别。 人眼所感光的地方是在视网膜(Retina)上,而感光细胞所聚集的地方也只限于一点,即黄点(yellow spot),感应色彩的锥形细胞(cone cells)比黑白视觉的棒形细胞(Rod cells)少和更集中。于是乎,您会发现看东西(如看书)的时候,只能习中看见中央部分,而其它圆周外的字未必能够看清,但胶片就不同,只要镜头视角涵 盖,而主体又是平面的话,整个平面都会清晰,因为胶片面(24X35mm)都有相等的感光药物。 另一方面,用50mm拍摄出来的影像,比例上与实物无分别的,只要将影像放大至与实物原大小一样放在眼前,与你在实物前看其实是一样,但这并非只有 50mm镜头可以做到,80mm、100mm、180mm……都可做到。 究竟50mm真在哪里?或许从观景器里看比较接近人眼所见到的,但这要视乎主体的距离,要记着:人眼看到是1:1的Life size,然而从观景器看的是有缩细的效果。还有,50mm镜头的焦点或清晰平面分布是与人眼有别,因此,说50mm与人眼接近似乎可能有点儿那个,但说 50mm镜头没有严重变形和取景范围适中是「真」的表现也还是可以的。


误解十:镜头焦距会影响透视
有些拍友常常说某某20mm镜头很有透视感,又话某某300mm镜头很有压迫感,说这些全都因为不同焦距有不同的透视感。 事实上,透视与焦距是没有关系的,而透视是指光线的收缩效果,如用广角镜从地下拍摄整座大厦时,建筑物两边的线会向上收缩,而并不是平行的。 一般来说,共有三个主要影响透视的因素:

不变的距离
假若保持在同一位置、同一角度,与主体保持不变角度,但以不同焦距拍摄同一主体时,拍出来的照片将有不同的视场大小 (Field of View),而主体也会有不同的放大率,用长些焦距的会有大一些的放大倍数;然而,透视是一点也不变的,不信可将多张用不同焦距拍摄的照片放大或缩小至同 一放大倍数来看,主体与背景之比例是非常相近的,即是说透视也相近。

改变相机与主体之距离
透视与镜头焦距无关,但同一支镜头与同一个焦距,若以不同的主体与相机距离拍摄,便会有不同的透视效果。 或是,有多支不同焦距拍摄同一主体时,为了拍到接近相同大小的主体时,便更改拍摄的距离,结果20mm的会摄到更多的背景,而100mm会有接近人眼视觉 的效果,而200mm又可能拍到背景与主体「压缩」或接近了的照片。

相机与主体之角度
另一个影响透视的因素便是取景时的相机角度,若以广角镜拍摄时,从低角度拍摄站立着的人像时,看起来便会是上身短、下身 长,而从高角度拍摄时,则会有相反的效果。若以水平向着主体拍摄,这种透视的变形便不会出现。 以后大家或不会再对以上各项摄影问题而存有误解了,但摄影始终是非常变化多端的玩意,当中还有很多事项是值得讨论的。

Tuesday, January 30, 2007

世界著名摄影家的暗房介绍

经典黑白实验室供稿

人类从黑暗中走来,但又惧怕重新回到黑暗中去,就像有些从事了多年暗房工作的人发誓再也不进暗房一样。可是我们不要忘记黑暗正是孕育生命的地方,像在土壤和海洋里。

在 摄影发展的初期,摄影和暗房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摄影者们常常要背着沉重的相机和暗房在追寻他们的梦。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的摄影者卸下了沉重的包袱,背起 了具有全自动功能的轻便相机,后期的工作都交给了装备齐全的各种图片社和冲印公司。现代的摄影者只需按下快门,其他的工作好像都有人替他完成了,这是摄影 人的进步还是退化?

但今日事物的发展如同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上,我们在复古和复兴中徘徊。作为用光线书写情感的人,我们认为最好的写字台是 给自己找一块黑暗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暗房,通过各种胶片、相纸及化学药品去再现你对世界的认识。让我们走进暗房,面壁黑暗,反思自己的失败或享受自己成功 的快乐,把自己的成败看成是新的转折和起点。

每当我们睁开双眼,阳光就进入了我们的心灵,就像阳光在胶片开始感应,这就是起点。没有0区(Zone 0),一切将变得虚无,没有正确的I区(Zone I),就会偏离要去的方向,也就在X区(Zone X)看不见光明。

有 位摄影大师曾讲,“我们现在是在补课” —— 补摄影语言的课。为此,经典黑白实验室开始了一个系统的“补课”工程,将黑白摄影的理念、国外摄影家对暗房 的要求及暗房工作中的经验、技巧、正确的操作规范系列的介绍给我们的读者,这是我们建立“经典黑白实验室”的目的。为此我们将分几部分介绍:国外著名摄影 大师的暗房、标准化暗房的建立、暗房设备的选择、区域系统的建立及应用、暗房的实际操作、国外大师暗房操作经验谈、经典照片(Fine Art)的制作和 照片的无酸装裱、保存及展示等等。

W.Eugene Smith(尤金·史密斯)的摄影暗房

尤金·史密斯是中国摄影界熟悉的著名摄影家,从二次大战开始在美国摄影界声誉显著。他拍摄了许多我们熟悉的照片,如:“乡村医生系列”,“水俣症系列”,“西班牙风光”等作品。此外还为《Life》杂志写了大量的摄影随笔,有些已结集出版。

尽 管尤金不喜欢放照片,但却从未间断过。他要通过自己对照片加工过程的控制,来传递他在作品中蕴涵的内在感受。尤金还是个音乐迷,他收藏了25000多盘音 乐磁带,并用音乐为单调的暗房工作伴奏。他还偶尔在暗房里看电视,为了防止相纸感光,他在电视屏幕前安置了一块安全灯滤片,以保护还未曝光和定影的图像。

多年来尤金不断改进他的暗房技巧,以适应于他对图片不断变化的认识。他大量用赤血盐漂去他作品的高光和阴影的部分,还使用丝网或黑色的长统袜制成柔焦屏以柔化他的影像,使颗粒变细。

由 图1我们可以看到尤金的暗房像一个大仓库,桌上摆满了他要用的东西,而且可以做到随手拿来。暗房的左侧是湿区,有冲洗盆、混水装置等,用来完成胶片和相纸 的冲洗。右侧为干区,主要是一台放大机(老式的Leitz放大机),一台录音机用于调节枯燥的暗房工作。干湿区分别备有独立的安全灯,并在湿区备有供观看 放大照片效果的强光灯,在暗房中设立这种强光灯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有暗房经验的人会知道我们在安全灯或很弱的灯光下观看的冲洗效果,会与我们在亮室观看的 效果有很大的差别。这就是在不同的光源条件下,我们看黑白照片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的原因。具体的灯光选择要求,我们将在今后的暗房设备选择中向大家介绍。

我们在尤金暗房介绍中还看到了如图2中的装置,在两个显影盆中有一个水管和一个弯头,这是柯达的虹吸装置,是专门为冲洗纸基相纸用的,它可以起到充分水洗和节水的作用。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将在百年水洗器一文中介绍给大家。

尤金放照片经常需要加光和遮挡,为腾出双手,他在放大机上增加了脚踏开关装置。他通常会使用硒质调质剂调制他的大部分作品,使其阴影和中间的影调更加丰富。

为使暗房的工作变得更加有乐趣,每个人有不同的方法。尤金有25000盘磁带和电视陪伴他度过在暗房的时光。在暗房中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是创作优秀照片的保证,暗房已成为尤金生活中的一部分。(编者)

Berenice Abbott(贝伦妮丝·阿博特)的摄影暗房

当波士顿的积雪开始融化,空气中充满了春意。Maine Blanchard河仍未解冻,背靠着河边那起伏的山坡下座落着一处古老的木屋,那就是贝伦妮丝现在生活和工作的地方。漂亮的后院紧临着河岸,河水冲击着岩石,在房内仍能听到涓涓的流水声。摄影已融入了她的生活。
1

贝 伦妮丝在1920年就给当时在法国巴黎大名鼎鼎的摄影大师曼·雷(Man Ray)做助手,从那时开始关注摄影至今。她成名于1920年拍摄的《巴黎肖 像》和1930年完成的《纽约》两部巨著。她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摄影中去,并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展示物理定律。如用频闪来反应一个球的落下和弹起, 用微距摄影展示了常人无法看到的微观世界。
2
她对于摄影还有一个不可磨灭的贡献就是在巴黎发现了尤金·阿杰(Eugene Atget),尤金·阿杰后来成为世界摄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摄影大师,他的 作品影响了不同时代的许多摄影师。是贝伦妮丝首先发现了阿杰的摄影作品后,在巴黎约见了他,从此使阿杰的作品开始受到摄影界的关注。贝伦妮丝还在1927 年尤金·阿杰去世前拍摄了几幅传世的他的肖像。

贝伦妮丝在马萨诸塞州的家,隔绝于巴黎和纽约的嘈杂。宁静的环境使她专注于她的摄影。她的暗房和工作室就建在她家的阁楼上,一座老式的壁炉温暖着阁楼,气氛温暖而轻松。

贝伦妮丝使用着一台二米多高的Durst 8X10英寸巨型放大机,底板和调焦可用电动、手动两种方式,并配有脚踏开关。(图3)
3

在她的暗房的地上放着几个专供纸基纸晒干用的干燥网。在阁楼角放着专供纸基纸压平用的高温高压整平机。这些都是纸基纸烘干必用的设备。

暗室外有壁炉的房子是她的工作室,我们看到放大好的照片分类整齐的放在墙边的抽屉里。尤金·阿杰的照片挂在工作室的墙上。(图4)
4

贝伦妮丝的暗房和工作室井井有条,所有的东西都放在固定的位置。在暗房中保持一定的规律和良好的习惯,在黑暗中做到得心应手,这是暗房操作人员最应解决的问题之一。(编者)

Harry Callahan(哈里·卡拉汉)的摄影暗房

哈 里的暗房是在一个三层楼的楼阁里,它坐落在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上,哈里1964年用他出售作品挣的钱买下了这座楼房。在此之前哈瑞的暗房没有供水系统,每 次冲放照片他都要把水提进暗房,用过后又提出去倒掉,放完照片后再到浴室内进行水洗。所以当他有了这处有完整供水系统的暗房后,他笑着说:“我始终以权宜 之计行事,拥有了真正的暗房是值得纪念的。我觉得自己进入了状态,我不得不去放大”。从此他花更多的时间在暗房里,由此带来的好消息是他又出售了作品;坏 消息是他不得不泡在暗房里而没有时间去花挣来的钱。
5

哈 里的暗房有自己的混水系统,如图5所示,在哈里的后面,有独立的冷、热水供应,经过混水阀达到所需的温度,并有温度指示表。相纸显影时间钟放在显影槽的上 方。他使用一台经典的欧米伽D2聚光式放大机。放大机的后方和上方贴上了防止反光用的黑纸板。在他的大水槽上有一盏大型强光灯,主要是看样片用。(尤金· 史密斯的暗房也有一盏大型强光灯)(图6)。水槽的右侧是哈里新购进的一台百年水洗器,用来彻底水洗底片和纸基纸,一次可水洗30多张8×10英寸的相 片。他喜欢比较亮的安全灯,所以他在暗房内装了一盏钠灯。一台空调,因为夏天阁楼上太热。现在看来哈里应该建一个更大点的水槽,8英尺的水槽在他还没有水 槽时或许显得足够大了,但近些年来根据收藏处理的要求,两盘/两次定影和大的水洗器,使得他目前使用的水槽显得太小了。

6

哈 里并没真正设计过他的暗房,他只是充分地利用了有效的空间。在他暗房的一角就像一个艺廊贴满了各种招贴画及照片,一个带轮子的高凳供他长时间显影时使用。 (图7)他认为在暗房工作应该首先考虑效率,“你已习惯于某些事情,想要拿,你就能在黑暗中拿到它,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会有助你进行任何工作”。
7

将暗房的环境设计得使自己最大限度的舒适,保持轻松的心态。哈里将许多小招贴及图片贴在暗房的墙壁上,用于调节自己的心情,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编者)

Aaron Siskind(阿伦·西斯金德)的摄影暗房

阿伦·西斯金德居住在离哈里不远的一条安静的街道上,像哈里一样,西斯金德也是在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教书。

像 许多知名摄影家一样,西斯金德开始并没有他自己的暗房,但随着他照片销售量的增加,他需要呆在暗房中的时间越来越长,因此建立一个舒适和有效率的暗房成为 他要做的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西斯金德将他的整个暗房设计成可以坐着进行操作,放大机的底板及水槽的位置都比要求的低。另外,他的放大机还配备了聚焦延长 杆使他可以不用费力的去追随调焦旋钮的提升,这也使他在放巨幅照片时尽管旋钮已升至很高,他仍然可以通过聚焦延长杆,很容易的精确调焦。

西斯金德花了很多的时间制作照片,并且他重新冲洗了许多在具有经典收藏之前的过去年代的作品,使其在影调上更能被现代人接受。

图8显示湿区:水槽上设置有几个龙头出水口,以便于百年水洗器、冲机等同时使用。百年水洗器连接在恒温阀上以控制水温,长长的胶皮管用于连接各个出水口,同时其长度足以延伸到水槽的每个角落,便于清洗及防止水的溅出。水槽上的隔板用于提供配药及放置容器的地方。
8

图9 可以看到欧米伽放大机和调焦延长杆,使调焦更容易操作。他也使用微调调焦,但是他觉得麻烦。我们看到放大机的头部用铁丝左右将放大机拉住,这主要是减少放 大机的颤动和保持放大机(镜头、底片、尺板)三个基面的平行。这对提高放大照片的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放大定时器放置在随手可触到的位置。
9

图10 西斯金德在他的暗房中当一个人专注于制作好照片时,一切都与之相关,甚至包括某个时间。如果时间不是他所要的,西斯金德愿意设置一个固定的时间来看。在这 里他站在可以坐着操作的水槽边说:“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做的,我付他很高的钱,但是确实好用”。显影盘放置在水槽的下面,房间里有很多方便使用的凳子,窗户 被用遮光板钉上。

10
为了度过暗房中漫长的时间,西斯金德有个自欺欺人的小花招就是将墙上的一个钟停留在一个固定的时间上,调节自己的情绪。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将暗房设计成使自己心情愉快的地方。(编者)

说说SR系列Minolta第一代SL




不管别人怎么说, MINOLTA在SLR系统发展上作出了巨大功勋, 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珍品. 这些珍品象散落在沙滩上的珍珠, 只要你用心去发现, 你总能找到宝贝.

如果你的经济不算宽裕, 了解一下老MINOLTA SLR, 你会有惊喜, 它们质高价廉, 趣味性很强, 不妨到二手市场淘点老东西来玩玩.

美 能达的第一台SLR通常都认为是1958年发布的SR-2. 它是SR系列的第一款, 次年推出过第二款----SR-1. SR-2俺还没摸过, SR -1及其cousin倒有很多, 如SR-3等, 每一派生型号还有a,b,c,d,...版本, 也许当时技术问题, 小改不断, 摸着石头过河.




<----Minolta Autocord TLR








先看看面这张图片:





从图中看, SR-1跟今天的SLR没什么太大的不同. 只是顶上没有闪光灯(当时可是极度奢侈的东西)热靴, 该系列其它型号或派生型号有一个靴, 但是冷靴. 这一点看到电子技术及商品的限制, 有明显的时代印记.

左边有一个方块, 上面有两个眼, 那是什么?

呵呵, 别以为那是安装闪光灯的哦!

SR系列不具备今天极其普通的TTL(Thru The Lens)测光, 甚至机身上鲜有测光系统. SR-1需要外接附件手动测光. 这两个眼就是安装测光附件的:




再从顶上看:



总体来说, SR-1非常简单. 机身集成的功能只有一个自拍, 还有闪光同步接口, 快门线接口, 刚刚说的那个测光座等.

它的指标也不高, 快门速度: B, 1-1/500s, 同步速度1/45s. 配套Auto-Rokkor镜头.

可 别看它简单, 它不需要用电工作哦! 更重要的是, 当时相机是耐用仪器, 做工象个坦克. 全金属! 不过, 当时金属材料并不是非常好, 有些部件不 是完美的. 但SR表面工艺非常好. 当时推出这台机器的时候, 我们伟大祖国正忙着"大跃进", 忙着"大炼钢铁", 可是, SR机身上下盖, 恐怕 40多年后的国企还是生产不出来.

除了典型的SR-1, 前面提到, 这个系列里有很多兄弟型号和派生型号.

看看这台:



1962 年, Minolta发布最后两款基于SR-2机身骨架的相机,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SR-7, 它在机身左侧顶部集成了CdS测光计, 并且能和快门拨盘 及光盘环联动. 这是Minolta在SLR上首次实现整合CdS联动测光计. 1962年的SR-7看起来很象它所替代的大哥SR-3, 但它开创了内 建测光计的历史, 虽然还不是今天的TTL测光.

还有一个注目点就是反光镜锁起功能, 当然SR-3上也有. 还有, 它的最高快门速 度跟SR-3一样, 从SR-2的1/500s提高到了1/1000s. 还有变化, 那就是机顶的灯靴, SR-2没有, 但后来很多派生型号却有了. 1962年版的SR-7很象SR-2, 但1964年版就改成图中的样子(骨架没变), 有点象后来的SRT-101.

SR的自拍机跟快门钮不联动. 也就是说, 自拍定时器上弦后, 按快门不会启动自拍, 而要按一下自拍机拨杆下面一个小金属点, 呵呵, 够麻烦吧?

多 数人以为MINOLTA MC(Meter coupling, 测光联动)镜头是从SRT时代开始的. 因为1966年开始的SRT系列在SR系列上多 了个TTL测光, 所以型号命名在SR后面写上一个大大的T. 但是, SR-7推出的时候, 已经开始MC镜头时代, 也有人称为前MC时代. 原因是 SR-7测光要跟光圈联动, 光圈环上就多出了一个小爪子(meter coupling lever). 这个时代的MC镜头还留有MINOLTA第一 代镜头----AUTO-ROKKOR镜头的影子, 保留了镜头上的景深预视拨杆.

有人发现, MINOLTA机身, 凡是带7的型号, 基本上都是该系列里最先进的, 从当时的SR-7开始到现在的alpha 7都是这样.

今天来看, SR系列机器都还能工作, 使用价值还是有的. 只是很不方便, 因为我们开始依赖机器内建的TTL测光系统了. SR系列机身的收藏价值大于使用价值.

说了SLR机身, 就不能不说同时代的镜头.

SR系列配的镜头主要是AUTO ROKKOR, 只有SR-7等配MC ROKKOR镜头. 当然这里讲的MC不是multi-coating, 那时候主要还是单层镀膜呢.

MINOLTA 镜头在80年代以前都叫ROKKOR. 那AUTO是怎么回事呢? 它是与PRESET相对应的. 以前SLR镜头多数镜头都是PRESET镜头, 要预 设光圈, 不能自动收缩光圈, 不象今天大家都习惯了全开光圈测光, 自动收缩光圈曝光. MINOLTA生产的SLR镜头一开始就是从AUTO开始的, 当然也有说法, 还有PRE-AUTO时代, 但那不是主流.

俺手上有只50年代末的AUTO ROKKOR 55/1.8, 应该是MINOLTA第一代镜头. 这只镜头跟图中SR-7机身上装的那只一样, 粗看还是很漂亮的.

总体上, 作为耐用品, 当时力求作工精细, 甚至前面还镀了一个白圈, 起装饰作用. 掂在手上沉甸甸的, 很有份量, 给人踏实和依赖感.

但是, 这一切都是时代的印记.

镜头除了玻璃, 几乎全是金属, 不象今天的镜头, 用上了颇受诟责的合成材料. 但是, 当时合成材料比金属还贵呢, 呵呵.

光圈叶片看起来表面很粗糙, 连润滑作用的石墨层都没有, 亮晶的金属光泽. 拆这种老镜头可要小心, 那些镙丝一用过力, 不是豁就是崩, 材料不算好. 对焦环也很紧, 象操作一个机床, 润滑水平当然不能跟今天的情况比.

玻璃反光也比较强, 镀膜颜色很淡. 玻璃很大(相对现在的同规格镜头), 说明当时材料水平还是跟今天有不少差距. 不过, 当时黑白时代的镜头, 今天用起来, 颜色还是很鲜艳, 甚至超过某些N层镀膜镜头, 眩光控制也很好.

俺试用几只AUTO ROKKOR镜头, 感觉都很好, 使用价值还是有的. 只是没MC LEVER, 装在几乎所有的MINOLTA MF机身上都不能测光联动. 但在X系列机身上居然能AE.

它们有一个突出的优点是, 镜头上有景深预视拨杆. 如果你为你的机身上没有DOF耿耿于怀, 用AUTO ROKKOR倒去了你的心病.

最后说说MLU(Mirror Lock-Up)反光镜锁. 为什么现在很多顶机身都没MLU功能, 而SR时代就有了呢? 生产商在玩什么花样?

别奇怪. MLU今天看起来是为了极端情况下, 防止快门释放前反光升起的动作会产生机震, 影响影像的稳定.

其实35mm相机就是轻便, 老锁着反光镜拍照还不如找个便宜的双反呢. 换句话说, 今天的相机, 反光镜升起动作很轻柔, 不需要什么预防了, MLU功能可有可无. 当然, 40多年前的SLR就不一定这样, 你亲手操作一台老相机, 听听声音就知道了.

防机震是其一,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那是镜头的原因.

SLR镜箱长度有40多mm, 标准镜头焦长是50mm左右, 如果广角镜的话, 镜头焦长比镜箱还短. 如果按简单的镜头设计, 广角镜后镜片就要伸进镜箱. 这样一来, 反光镜就没地方了. 那简单, 呵呵, 锁起反光镜不就得了?!

取景怎么办呢? 呵呵, 再在机顶安一个取景器, SLR变成旁轴机来玩!

确实, 当时某些超广角在设计和制造上的困难, 只有这样的途径才能解决问题. 否则, 超广角镜在当时材料技术的局限下, 性能和成本找不到平衡点了.


AUTO ROKKOR广角镜有两只:
Auto W. Rokkor SG 28mm f3.5 76 degrees 67mm filter size
Auto W. Rokkor HG 35mm f2.8 64 degrees 55mm filter size
其中, 35/2.8早期是52mm口径, 后来改成55mm的. 这两只广角镜都不需要MLU来使用. 在Auto rokkor同时代, MINOLTA还生产了ROKKOR镜头:
W. Rokkor QH 21mm f4 92 degrees 55mmfilter size
W. Rokkor QE 35mm f4 64 degrees 55mmfilter size
还 极罕见的18mm f/9.5鱼眼镜头. 这些镜头都不是AUTO的, 要手动收缩光圈. 如果用在SR机身上,21mm镜头就需要MLU. 21mm 还有一款f/4.5, 奇怪的是它比f/4的还多一组/片镜片. 这两款21mm都配有独立取景器, 把取景器装在闪光灯座上, 把反光镜锁起, 装上镜 头就当成旁轴机使了, 哈哈.

宾得Pentax史话




自照相机被发明设计以来,这个划时代的产物从结构到性能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一百多年漫长的演变历程中,专业人士对“宾得”(PENTAX)这个品牌 并不感到陌生,SMC镜头镀膜技术早已在业内有口皆碑,然而,宾得的缔造者日本旭·光学公司不但拥有着先进的镜头研磨技术,在相机的研制开发方面更具独到 之处,为世界相机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推动性的贡献。

1919年11月旭·光学合资公司在日本诞生了,主要生产眼镜及镜头,它还曾经为日 本小西六写真公司(Konica公司的前身)生产镜头。1938年旭·光学工业股份公司成立,生产光学测量仪器、望远镜及放映机镜头。1951年,松本三 郎就任社长,公司在他的带领之下开始迈入了相机的设计制造领域,起初是以德国相机作为蓝本,成功地研制出了日本第一台35mm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Asahiflex I型,并于1952年投产上市。在日本相机的产业内,旭·光学公司的起步虽不及于其他厂家,但在技术开发方面却保持了他们的独特优 势。1954年公司首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快速复位反光镜的单反相机—Asahiflex Ⅱ,为以后单反相机的研制开发奠定了基础。随着1955年旭· 光学商事股份公司的成立,象征着宾得产品开始迈向新的阶段。

1956年,旭·光学公司把他们的产品带到了德国,首次参加第5届 PHOTOKINA展览会,1957年又生产出五棱镜取景器的单反相机,为摄影师们创造出了取景器的新概念。五棱镜取景器使构图和取景也更加直观准确。此 后,以“AsahiPentax”命名的商标正式启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PENTAX”, 在香港又被译成“宾得”。其由来就是英文的“PEN- TA-PRISM ”五棱镜一词,1960年,旭·光学公司开始创建小川工厂,两年后设在欧洲的销售公司也开始启动了。

1964年,设 计者们在取景器中的五棱镜上又加入了两个CdS测光元件实现了均衡的测光,于是(AsahiPentax)宾得SP型相机问市了,这是世界上最早的TTL 内测光的单反相机,它不仅是当时相机技术的一大亮点,关键是确立了以后单反相机制造的发展方向。在今天看来这些可能不足为奇,几乎所有厂家都为相机装配了 TTL测光,但对当时的相机制造业来讲却是个不小的创举,也的确让摄影者们感到了极大的方便。

1969年,在公司创立50周年之际,推 出了电子控制快门的中画幅相机(AsahiPentax)宾得67,把宾得的中画幅相机带入了电子化行列。所以宾得67上市不久就被日刊工业报社评选为 “1969年度10大新产品”。 1971年宾得又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光圈优先自动曝光的ES单反相机,这项技术的开创,意味着单反相机的技术进入了自 动化的时代。同年,还利用宾得著名的SMC技术,生产出了SMC TAKUMAR超级多层镀膜镜头,这一专利技术有效地抑制了眩光,七层镀膜将每组镜片的 反光损耗率降低至0.2%以下,SMC是“Super-Multi-Coating”的缩写,而今,此技术不光是运用在镜头的生产上,还广泛地用于滤光 镜、机身内部光学元件和其他光学产品上。

旭·光学公司在两年的时间里相继在香港、台湾成立了宾得相机生产工厂,同时在欧美地区建立了销售公司。1980年,为纪念公司创立60周年,旭·光学公司又推出了宾得著名的LX型高级单反相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电子、机械复合式快门单反相机。

1981 年,全球第一台自动对焦的单反相机宾得ME-F面市,此机型配备了自动调焦组件与调焦指示系统,特制出专用的SMC AF35-70mmF2.8镜头,自 动、手动均可使用,并设有指示信号。为自动对焦单反相机的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向世人证明了自动对焦技术飞跃时代的来临。

1983 年,生产的宾得SUPER A型相机,因具备了多种曝光等先进功能,在当年荣获“欧洲相机大奖”;1984年,宾得645开始上市;1986年,世界上第 一台电动变焦的全自动相机宾得zoom70上市了,使宾得在电动变焦式袖珍相机发展领域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1987年,世界上第一台内置TTL自动闪光 灯的单反相机宾得SFX推向市场,此机把自动对焦与TTL自动闪光功能相结合,这一成就更加完善了单反相机的自动化功能。

1991年, 宾得轻便相机的产量已突破了1000万台。就在轻便相机不断创造辉煌的同时,35mm单反相机的发展给关注者们带来了几丝疑惑,宾得Z系列的第一个型号Z -10单反相机也正是在这个时刻登场的,Z-10也是当时体积最为小巧、自动功能齐备、具有电动变焦的单反相机。同年10月宾得又推出了更高级的宾得Z- 1型相机,宾得Z-1也是当时极为畅销的相机之一。

几年来,宾得的单反相机和袖珍相机在日本和欧洲频频获奖,变焦轻便相机的产量也不断 提高。1996年,公司各事业部门均取得了ISO颁发的“ISO9001质量认证书”。同年,宾得35mm单反相机MZ系列开始亮相了,其特点是小巧精 细、实用简洁,其价格让更多的摄影爱好者所接受,在欧洲市场上受到了欢迎。随着以MZ-5为首的MZ系列单反相机成功面市,Z系列逐渐开始淡出宾得舞台, 宾得35mm单反相机与普通消费者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了。

1998年,世界上第一台中片幅自动对焦单反相机宾得645N面市了,其多种灵活的功能、高超的智能化系统和与135相机基本相同的便利操作性,使中片幅相机自动化发展成为了新的流行趋势。

目前,宾得67Ⅱ和645N在我国的摄影界显得人气更加旺盛,MZ-S则流露出宾得35mm单反相机在轻量化、高性能方面的探索和商业思路。而轻便相机更以其独到的优势在市场上走俏,频频问鼎轻便相机大奖。

作 为相机的生产厂商,旭·光学公司一边加强巩固自己的技术,一边也在同世界知名的电子公司开展着密切的合作。自1997年开始推出宾得EI-C90数码相机 以来,几年之中已生产了几种不同款式和不同像素的数码相机。最近又接连上市了OPTIO330和OPTIO 430两款外型犹如烟盒大小的3倍变焦数码相 机, 其中OPTIO 430采用了413万像素的CCD,除具备了多种拍摄功能外,还是目前体积最小巧的400万像素级高端数码相机之一。据了解,宾得 数码相机的研制也要走向系列化的轨道。预计在不远的日子里,宾得数码相机的开发速度将要与它的胶片相机齐头并进。

在世界相机产业第一大 王国的日本,宾得产品在开发上始终是独树一帜,35mm单反相机与中画幅相机在技术上相互借鉴、共同进步,轻便相机也始终保持着他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当 今琳琅满目的相机市场中,在某种机型上有着出色表现,与同类产品相互竞争的品牌实在不少,可象宾得这样四箭(中画幅相机、35mm单反相机、袖珍相机和数 码相机)齐发的品牌却并不多见了。

回到1924年,Leica O复刻版相机

日135片幅的流行,Leica确实应记一功,因为今日的Leica相机,就是源自要创制出轻巧小型片幅相机的信念。今日大家有机会再次领略昔日Leica相机的风采,全球限量推出的Leica O复刻版相机已经面世,各位相机收藏家万匆错过!


Leica O复刻相机特点

·完全彷照1924年Leica O系列相机
·采用Leitz Anastigmat 50mm f/3.5镜头
·横走式焦平快门,最高1/500秒
·可使用35mm菲林正式拍摄
·附复刻皮套,珍藏价值高

定价:HK$18000(全球限量4000套)


Leica O的由来
Leica 相机的发明人Oskar Barnack,当年为了制造更轻巧更方便携带的相机费尽心思,锐意制造到真正能以细片幅菲林拍摄到可以放大成优质照片的相机。 经过长久的努力,他在1913年创制了「Ur-Leica」相机,成为Leitz旗下首部35mm片幅相机。到了1923-24年间,更有多至约25个演 变出来的原型相机,称为O-系列,今时今日要搜集Ur-Leica或Leica-O原创相机作收藏,可谓难上加难。Leica O推出初期并未能大受摄影师们欢迎,但Leica仍坚持这种小型机的理念,故继续生产下去,这项坚持、这项重任到今日已获得肯定,最普及的相机不就都是135格式!

完全回复昔日风采
要把Leica O重现世人眼前,是一项艰巨的事,Leica本著「尽其原创神髓、尽符今日所需」的原则,不单要仿照原本Leica O一样,更要今之能夏正拍摄,无论外形、机械操作性能都可谓百分百精彩,用精雕细琢来形容绝对贴切。
Leica O复刻版全机为黑色,除了手持的位置包上皮外,其他部分皆涂上光油,在沉黑下又有几分闪烁。偶尔在一些边缘及扭掣位置隐若呈现金属色,流露出古朴风味。把镜头拉出,亦能发现镜管上的铜色,虽似几分粗糙但却是十分坚固扎实。
至于机顶上的摺叠观景器配合前方的「瞄准器」,可用观景屏上的十字作位置校正,拍摄时完全是靠你的个人感应力,那一份摄影的「原始」气质完全发挥出来。

Leitz Anastigmat 50mm f/3.5镜头
这是Leica O上的精髓所在,采用可伸延式的设计,不用时可摺藏於机身内,方便携带,而Leica指出,此镜头之光学质素甚至可与最新的Elmar 50mm f/3.5并驾齐驱,影像质素绝对上盛。


使用方法
Leica O是完全彷照当年的原作而造的,所以使用的方法亦同样保留,以下是使用Leica O的步骤,比较复杂,但是乐趣无穷,对摄影钟爱的人士一定会爱上它。


拍摄操控



Leica O复刻版规格

类型: 35mm观景式机械操控焦平快门固定镜头相机
菲林格式: 24mmX36mm
尺寸:65(高)X133(阔)X39(厚)mm
重量:430g
机身:以彷皮包裹铝外壳,部分为铜金属
镜头:LeitzAnastigmat 50mm f/3.5(3组4片结构)
快门:横走式布帘焦平快门(B门、1/20秒、1/50秒、1/100秒、1/200秒、1/500秒)
三脚架孔:1/4英寸(DIN 4503)
-OVER-

(摘自《摄影杂志》)



带你进入广角世界

对于一个平时只习惯用标准镜头来拍摄生活照片的业余摄影爱好者来说,50mm以下的广角世界很可能使他们感到陌生,然而,摄影家们却在这个奇妙的世界里获取了丰富的灵感。

据一个难于考证的故事说,广角镜头最初出现在朝鲜战场上。五十年代初期,一些美国,战地摄影记者向德国摄影器材制造商提出要求为他们研制生 产一种焦距极短的镜头,以便使他们能在战壕中拍照。然而,德国专家们是完美主义者,他们认为这些镜头的质量问题,如光晕、球面像差、色差等无法解决。而比 较讲究实际的日本人却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尽管一开始的广角镜头还不能避免以上的缺陷,只能靠在放大照片时把人眼不能接受的变形部分剪裁掉。最早用于小型相 机的广角镜头,要附加一个光学取景器。在使用反光相机时,必须把反光镜向上抬起并锁住。因为这种镜头的后镜片突出很多,会妨碍反光镜的活动。以后发明的反 远摄结构解决了这个矛盾。日本尼康厂在1962年创造了广角镜头覆益面积的最高纪录,研制了第一个8mm、F8的镜头。随着科学研究和摄影技术的需要,广 角镜头的发展很快,如今的广角世界已呈现琳琅满目的系列。

通常,标准镜头的覆盖角度为47。左右,它能提供一个我们习惯的传统绘画的透视关系。然而,任何一个三维物体被记录在两维平面上时,必然会 产生变形。当 镜头的覆盖角度扩大时,透视的延长线越来越厉害地向地平线会聚,由于近景变大,使纵深感得到加强。 角的变形、透视夸张和景深增加这些效果,都吸引着摄影家们用广角镜头去创作。然而,这种效果在艺术领域中一开始也不是很顺利地被接受的。五十年代当法国摄 影家J.L·西耶夫决定只用21mm广角镜头拍摄时装照片时,遇到的却是时装杂志编辑的冷眼。

但是,广角镜头却被称为“美国派”的摄影家的专用工具。很多著名的摄影家都用广角镜头工作。他们利用广角镜头的特点,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 品,很多作品的效果并非人的眼力所能看到。美国著名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就对广角镜头格外偏爱。亚当斯对他所谓的摄影的“远——近处理法”推祟备至。他坚 持认为摄影必须要有“灵魂”,即在内容上要有感官和情感的动人之处。而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广角镜头。在用4×5大型相机摄影时,他似乎更偏爱 121mm的安格伦镜头(在这种大型相机中,此镜头属广角)。这种镜头便于相机前半部大幅度的移动,以便使远近的物体都对焦清晰。为了取得创造性的效果, 他还喜欢一般广角镜头在画面边缘所造成的广角变形。

关于广角镜头的分类,由于各镜头制造厂商在厘定他们的广角焦距上各有不同,因而标准也稍有差异,并产生了各自的系列。例如,联邦德国的蔡司 镜头,是以3个分别为28mm、25mm和35mm作为康泰时相机的广角系列;而日本的奥林巴斯在选择其广角系列时,则分得比较细,有18mm、 21mm、24mm、28mm和35n:m等。

一般认为,35mm焦距的镜头是广角世界的开端,有人认为把它作为基本镜头最为理想,因为它不会产生变形。国外也有人称35mm镜头为“一 种诚实的镜头”。它在新闻摄影中被广泛地采用,大有取代标准镜头之势。然而,35mm镜头的覆盖角度为63。,在“广角感”上被认为稍嫌不足。

比较流行和容易获得“广角感”的要算是28mm了,其覆盖角度为75。,是摄影 家的宠儿,其用途极为广泛。无论在风景或人物摄影方面,都能使你得心应手。唯一缺憾的是,当你使用闪光灯拍摄时,需要加上特别的扩散片,才不致会使照片出 现暗角,这样不但会增加麻烦,而且相应减弱了闪光灯的光量。

一个24mm的广角镜头,将会为你带来无穷乐趣。它的覆盖角度达84。,差不多为标准镜头的一倍,其广阔的拍摄范围是可以想象得到的。除了 体积轻巧之外,在滤光镜方面大多数能和现有的其他镜头共用。一般广角镜头,特别是24mm以上,其边缘解像力往往比中央略差,但在光圈收至F8时,基本能 得到改善。

如需追求“特别”的视觉效果和极大景深,则可用20mm超广角镜头。这种名副其实的广角镜头,其覆盖角度达94。,在六十年代盛极一时,称 王称霸。直至著名的相机制造厂如潘太克斯、美能达等推出18mm之后,才将这个界限打破。随之而来的还有适马的18mm及启依的17mm等。 17mm超广角所提供的“散射”视觉效果是极为夸张的,轻微的向上或向下时,都会引起奇特的变形效果。所有边缘景物会像千军万马般向中心进发,气势逼人。 其美妙和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和空间感,无疑是其他广角镜头所不能比拟的。当然,在取景方面就得有高度的技巧。

此外,还有一些具有特别用途的广角镜。“可移轴镜头”(PerspectiveContr01,简称PC镜头)是其中最为实用的一种。其特 别之处是镜头轴心可作上下及左右移动(rise,cross),以矫正广角镜头的变形现象,但依然可以保持其拍摄角度。一些名牌厂家也有将此类镜头列入他 们的镜头系列之内的,焦距方面由24mm至35mm不等。

DSLR新手教学系列---直方图(histogram)

在一些高档消费级数码相机上有很多实用功能,现在的DSLR在使用机背LCD预览照片时,有额外显示直方图(histogram)的功能,这个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利用阶调分布的图形,来观察一张照片明暗分布的比例状况。

直方图是通过在LCD上显示出来的波形参数来确定照片曝光精度的工具,现在许多高档相机在取景的时候就能够看见实时直方图,这在拍摄时是非常好的帮手。通过直方图的横轴和纵轴我们可以清楚地来判断拍摄的照片或者正在取景的照片曝光情况。

我们知道,数码相机相对于传统胶片相机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即拍即现,拍出的照片立刻就能在LCD液晶屏上回放看到效果。不过现在的数码相机动辄就是400 万以上像素,而这些相机所配备的LCD液晶屏往往只有十几万像素,因此这个小小的LCD液晶屏根本不能完全表现出所拍照片的细节效果。特别是因为LCD对 于光线并不那么敏感,很多时候拍摄的照片即使过曝或者曝光不足通过LCD也难以反映出来,这里我们就要借助许多数码相机内置的“直方图显示”功能来判断拍 摄的相片曝光是否均匀。


首先来看一下histogram的阅读方式。在画面的水平轴,代表的是画面的明暗部,越靠左边越暗、越往右边则越亮,也就是说,整个画面的明调在右手的方 向、暗调在左手的方向,而中间调则是位于中间的部位。一幅比较好的图应该明暗细节都有,在柱状图上就是从左到右都有分布,同时直方图的两侧是不会有像素溢 出的。而直方图的竖轴就表示相应部分所占画面的面积,峰值越高说明该明暗值的像素数量越多。

如果直方图显示只在左边有,说明画面没有明亮的部分,整体偏暗,有可能曝光不足。

而如果直方图显示只在右边有,说明画面缺乏暗部细节,很有可能曝光过度。


在histogram垂直轴的部分,代表的是该区域像素分布数目的多寡,越低像素越少、越高像素就会越多。从水平轴跟垂直轴的分布,我们就可以大致的看出一张照片它的明暗分布大约是甚么样的状况。下面来看一下各种不同照片的直方图。



像素集中在明调的区域,明显的曝光过渡了

像素平均的分配在每个区域,曝光良好

像都集中到暗部去了,曝光不足


一般来说,一张曝光良好的照片,它的histogram分配应该是明暗部相当平均的,这样整个画面的明暗比例才会适切。但有时如果我们要拍一些亮调子(所谓的high key)或者是暗调子(所谓的low key)的照片,反而就需要调整一下明暗分布的比重了。



这是暗调子的拍摄手法,用来表现阴郁的感觉

这是亮调子的拍摄手法,画面看来清爽而明亮


直方图可以用来帮助我们了解曝光的好坏多寡,以及照片的拍摄调性。有许多新手在使用DSLR时都会去忽略了这个功能,其实是蛮可惜的一件事情。记得下次在拍照时,多多利用一下histogram来观察相片的明暗,这样可以增进我们对曝光抓取的敏感跟准确度喔。

直方图能够显示曝光不足的问题,这样玩家就可以进行曝光补偿调节,在数码相机上这个过程可以很直观快速地反映出来,最后的效果我们也可以立刻看到。除此之 外,直方图还能够显示曝光过度的问题,我们可以进行相应的负补偿,相机通过缩小光圈或者提高快门速度来减少曝光。曝光补偿是在测光系统难以做出准确判断的 时候的一个调整手段,有些物体和景物是很难通过测光系统进行准确曝光处理的,例如雪景,通常都会造成曝光不足,此时要遵守白加黑减的曝光补偿原则,一般就 能拍摄出曝光准确的照片。而对于有实时直方图的机器,我们在拍摄之前通过直方图信息,就可以大概知道该幅照片的曝光情况,节省了拍摄中宝贵的时间。

光圈指数中的规律

用过照相机的朋友会发现几乎所有照相机镜头的光圈环上都刻有同一组光圈指数:1.4,2,2.8,4,5.6,8,11,16,22

一看,这组光圈指数很不整齐,也不好记。难道照相机的设计师要跟用户过不去吗?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光圈指数不整齐,却有规律:每隔一个指数,数值都扩大2倍;相邻指数之比都约等于。例如:1.4×≈2,2×≈2.8……为什么要这样设置光圈指数呢?

让我们先看看光圈跟光圈指数的关系吧。调整光圈环,可以选择不同的光圈指数,从而改变镜头里面的光孔直径(光圈),以改变进入镜头的光的能量。你会发现, 光圈指数小时,光圈变大。由于单位时间进入镜头的光的能量跟光孔面积成正比,即跟光孔直径平方成正比,而相邻指数之比都约等于,其相邻指数对应的光孔面积 之比就约等于2。

现在,我们不难理解照相机设计师的一番苦心了:光圈指数不整齐,为的是使单位时间进入镜头的光的能量变化整齐,即每开大一挡光圈(光圈指数小一档),单位时间进入镜头的光的能量扩大2倍。那么,为什么要调整光圈呢?

我们知道,照相机是利用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而像必须成在感光胶片上。当快门打开后,感光胶片要接受一定的光能量(即底片正常曝光),才能得到好的底 片。进入镜头的光能首先取决于被摄景物的亮度,而被摄景物的亮度既千差万别,又千变万化。要使曝光正常,就要根据景物亮度的不同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能量。

控制进入镜头的光能量通常靠调节光圈和快门速度来实现的。前面说过,光圈大小可以控制单位时间进入镜头的光的能量,而快门速度可以控制光进入镜头的时间。

在拍摄运动的对象时,如果快门速度太慢,拍出的照片就会模糊不清。提高了快门速度,光进入镜头的时间就变短,只有相应地调大光圈(减少光圈指数),以便加大单位时间进入镜头的光的能量,才能保证获得正常的曝光量。

照相机的快门速度的级别也是按2倍关系设置的:250,125,60,30,15……分别代表1/250秒,1/125秒,1/60秒,1/30秒, 1/15秒……于是,快门速度每改变一级,光进入镜头的时间变化2倍。正因为光圈指数和快门速度的级别都是按照2倍关系设置的,才会给用户调节带来方便: 如果用户选快门速度为60(1/60秒),光圈指数为11时,底片正常曝光,那么,当他根据需要(如拍摄较快运动的物体)将快门速度改变为125(比原来 大一级)时,只需将光圈指数调整为8(光圈也比原来开大一挡),底片依然正常曝光。

现代的照相机,大多是用电子装置自动控制曝光量的,其依据也是这个道理,只不过用户不必去反复调节光圈和快门就 是了。

Monday, January 29, 2007

基本构图

现在让我们先撇开那些硬梆梆的东西,一起来聊一聊基本构图,来看看在拍照时,我们怎么样可以用观景窗的那四条线来框住一张美丽的图像。

每每说道摄影作品,总离不开谈及构图,构图有这么重要吗?好的构图怎么就看的那么舒服呢?构图有没有诀窍呢?构图会不会捆住我们的手脚,使我们变得教条 呢?图片一出等等构图问题就不断地萦绕着我们,我们怎样看待自己作品中的构图缺陷,怎样练就在拍摄时留心布置画面疏密间架,其实,了解构图的意义在于建立 正确的审美观,了解美的奥秘,才能获取美,才能更好地欣赏美。那究竟是什么东西困扰着我们的视觉,使我们有这么多的困惑。

谈到构图,我们要先了解一下DSLR拍下来的图形,大约是接近4:3这样的长宽比,也就是说拍出来是一张长方形的照片。如果在后制时我们不去作裁切的动作,那么最基本的构图就会有两种形式:直式构图、以及横式构图。

依据被摄物的特性,我们可以决定要利用直式或是横式来表现,举例来说,我们现在要拍摄一个站立的人物,那么直式构图就最合适了,因为它跟人体的比例接近,我们可以将人拍的满满的,表现在整个画面,而不会有太多的留白出现。


直式构图用来拍摄一个完整的人物体态是最方便的了

横式构图就很合适在拍摄水平线上延伸的被摄物,例如在拍摄风景时,横式构图常常被拿来使用。另外或者是我们要拍一群人物,横式构图也相当合适,因为它可以在一个画面中,同时置入最多的被摄体。


横式构图非常适合拿来拍摄风景

两个人以上的人物照也很适合用横式来构图

所以一开始在拍照时,最先考虑构图的方式,就是「直式构图」跟「横式构图」这两种,而我们也根据被摄物的特性,来决定构图的方式。

拍照构图最难处理的,是拍摄物主体之外的杂物,例如说我们要拍美少女,但是在美少女入镜之后,她身后身旁杂七杂八的背景和人物,要如何安排进入画面中,或 是将它们摒除在画面之外,这是很需要功夫的能力。所以初学者刚开始在学习构图时,不妨把「被摄体拍的大大的」,将个画面给塞满,这样就不用太去考虑如何安 排背景的问题。


把脸拍的大大的

初学者可以从直式构图跟横式构图的应用,以及「被摄体拍的大大的」下手,先将这个要点学习之后,然后来进行下面这个构图法则----「井字构图法」。

所谓的井字构图法,就是将画面的长、宽均分成三等分,然后用四条线将画面格成九宫格,而在画面上线条交会的四个点跟四条线,就是我们放置被摄物重心的焦点。


井字构图范例

井字构图范例

一般在构图时,我们都会直觉的将画面的视觉重心摆在正中央,不管是在水平或是垂直线的中心点上,因为这样的图是一种最安全也最稳固的构图方式。视觉重心在中央的画面,让人看了会有安定感,所以一般人在构图时都会不自觉的习惯将重心摆在正中央。


中央式的构图法最安全也最稳定

中央重心的构图虽然安全,但却容易流入死板,所以我们可以依循「井字构图法」的四个焦点来移动重心,将被摄物稍微的偏移,让画面产生不平均的留白,这样可以让整个感觉更活泼,也比较有动感、和更多想象的空间。

井字构图的运用范围非常的广泛,举从人像、风景、微距、运动、街头等各式的摄影内容都可以使用,这个原理主要来自中国早期的构图方式,有趣的是它跟西方的 「黄金分割」有很接近的关系。黄金分割的比例是1:0.618,大约就是井字分割中的2/3:1/3左右。黄金分割的原理、解释跟延伸应用是一门很大的课 程,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在网络上利用Google来搜寻,可以找出一堆很有趣的内容出来。
构图的目的,就是将拍摄主题凸显在画面之上,让观看者可以清楚地接触到拍摄者所要表达的事物。在第一课的基本构图里,我们曾提到一些简单的构图方法,而这一课,要跟大家一起讨论的,是如何在完成构图之后,利用拍摄环境中的各项要素,来凸显画面中的主题。

明暗的对比
利用强烈的对比,可以明显地突出我们想要表达的地方。大部分的作法是将不需要被注意到的地方极暗化,让主题集中在明亮的部份,成为视觉焦点。


利用明暗对比来凸显主题

清晰度的对比
在同一个画面中,清晰的物体总是比模糊的物体来得抢眼,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性,来突显要表达的主题,将不需要的地方模糊化。
要将主题外的景物模糊化,可以用大光圈的镜头来拍摄,利用浅景深的特性将对焦点放在摄影主体上,就可以达到清晰度对比的效果了。


使用浅景深淡化背景

颜色
现在大多数人拍摄的照片都是以彩色为主,颜色自然成为画面中很重要的元素。利用颜色本身的对比、彩度跟明暗,也可以很容易地帮我们强调出画面的主题。


抢眼的颜色很容易变成视觉中的主角

和谐、降低画面上的任何冲突性
有时我们的主题是整个画面,一般在风景照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拍摄的主题往往是整个画面。为了能让观看者平均的聚焦在画面上的每一个元素,我们就利用和谐及降低元素之间冲突性的方式,来平均画面的整个重心。
画面中每个元素之间的平衡是构图时要注意的地方,减少太强烈的颜色、明暗对比、元素的差异等;稳定的线条和构图可以帮助摄影者来达成这个目标。


均一而不突出的整体色调,可以平衡画面的整体性

差异性
当画面的主题跟主题外的东西有很大的不同时,这种差异性也可以帮助我们来凸显主题。一般来说,在一群类似或相同的元素中出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画面中的焦点,而且会有很强的凸显能力。

Google